形态描述
貝壳长卵圓形,微凸,壳貭坚厚。前端呈圓形,后端背緣斜,腹綠圓。壳高略小于壳长,而壳长約为壳宽的一倍。两侧不等,壳頂在背綠偏前方,由壳頂向前方的距离約占貝壳全长的1/3。小月面长椭圓形,棕色,其界限不十分明显,楣面狹小,韌带棕褐色,藏入楣面內。貝壳表面同心生长轮脉极显著,至腹面成褶叠状,放射肋釉,斜向后端的一些放射肋較为粗壮,放射肋和同心輪脉交叉形成微小的粒状突起。貝壳表面呈黄白色或黄褐色,具有栗色色带,或間有角状斑点或淡褐色花紋。
貝壳內面白色或淡紫色。鉸合部宽,左右壳各具主齿3个:前二主齿強大,后主齿斜长与韌带平行;左壳长有发达的前侧齿;右壳前側齿中間凹陷成一深沟。貝壳內缘具有细齿状突起。前閉壳肌痕长卵圓形,后閉壳肌痕大,近梨形。外套痕显明,外套竇极小位于貝壳后緣后閉壳肌痕下方。
标本测量 壳高(毫米) 32 31 30 22 2I
壳长(毫米) 18 37 35 26 24
壳宽(毫米) 19 18 26 12 u
貝壳內面白色或淡紫色。鉸合部宽,左右壳各具主齿3个:前二主齿強大,后主齿斜长与韌带平行;左壳长有发达的前侧齿;右壳前側齿中間凹陷成一深沟。貝壳內缘具有细齿状突起。前閉壳肌痕长卵圓形,后閉壳肌痕大,近梨形。外套痕显明,外套竇极小位于貝壳后緣后閉壳肌痕下方。
标本测量 壳高(毫米) 32 31 30 22 2I
壳长(毫米) 18 37 35 26 24
壳宽(毫米) 19 18 26 12 u
生物学
栖息在岩石性海岸潮间带中区岩石間的砂地,潛入沙內的深度約10厘米,在有砂的石縫及石洞中也曾发現。每平方米的平均栖息密度为斗个,生物量为27.39克。肉供食用,是广东沿海习見的种类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标本信息
标本采集地 广东:南澳,海門,海丰,汕尾,遮浪,澳头,上川島,閘坡,确洲島,烏石港,北海,防城(企沙),涠洲島,海南島的鶯歌海、角头(崖县)、三亚等地。